秋风清,秋月明。叶叶梧桐槛外声。难教归梦成。
砌蛩鸣,树鸟惊。塞雁行行天际横。偏伤旅客情。
秋风清,秋月明。叶叶梧桐槛外声。难教归梦成。
月明风清,秋色宜人,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,发出阵阵轻响。睹景伤情,不禁悲从中来,辗转反侧,归梦难成。
砌蛩鸣,树鸟惊。塞雁行行天际横。偏伤旅客情。
台阶旁蟋蟀的悲鸣,夜间寂静,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。仰首望天,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,横于天际。北雁南归,更使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。
秋风清,秋月明。叶叶梧桐槛(jiàn)外声。难教归梦成。
槛:栏杆。
砌(qì)蛩(qióng)鸣,树鸟惊。塞雁行行天际横。偏伤旅客情。
砌蛩:台阶旁的蟋蟀。蛩,蟋蟀。塞雁:秋天雁从塞上飞回,故称。
秋风清,秋月明。叶叶梧桐槛外声。难教归梦成。
砌蛩鸣,树鸟惊。塞雁行行天际横。偏伤旅客情。
这是一首抒写思乡的小令。上片起首三句,月明风清,秋色宜人,栏杆外梧桐叶被秋风吹动,发出阵阵轻响。思乡的词人睹景伤情,不禁悲从中来,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,于是辗转反侧,归梦难成。
下片,写户外近处的景物。传入耳中的是台阶旁蟋蟀的悲鸣,夜间寂静,树上栖息的鸟儿见月光而惊飞。两句见出环境的凄凉、冷寂,正应词人孤独的思乡心理。仰首望天,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,横于天际。北雁南归,更触动了他的乡情,使他这羁旅他乡的游子倍增伤感。从听觉、到视觉的转换,拓宽了词作的意象空间,加上烘托、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,游子思乡的主题逐渐深入,水到渠成,引出尾句,以“偏伤旅客情”重笔直陈作结。
全词把极寻常的思乡之情,写得含蓄蕴藉,曲折动人,移情于景,借各种具体可感的意象把无形的思乡曲曲传出,文心细密,动人心弦。
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(万凿 一作:万击)
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(浑不怕 一作:全不怕)
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,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。
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(浑不怕 一作:全不怕)
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,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。
参考资料:
1、 高濯缨 选编.明诗三百首.海口: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,1994:66千锤(chuí)万凿(záo)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千锤万凿:无数次的锤击开凿,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。千、万:虚词,形容很多。锤:锤打。凿:开凿。若等闲:好像很平常的事情。若:好像、好似;等闲:平常,轻松。
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(浑不怕 一作:全不怕)
清白:指石灰洁白的本色,又比喻高尚的节操。人间:人世间。
参考资料:
1、 高濯缨 选编.明诗三百首.海口: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,1994:66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(万凿 一作:万击)
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(浑不怕 一作:全不怕)
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。作者以石灰作比喻,表达自己为国尽忠,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。
作为咏物诗,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,那就没有多大价值。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,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。
首句“千锤万凿出深山”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。次句“烈火焚烧若等闲”。“烈火焚烧”,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。加“若等闲”三字,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,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,都从容不迫,视若等闲。第三句“粉骨碎身浑不怕”。“粉身碎骨”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,而“全不怕”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。至于最后一句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,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。
于谦为官廉洁正直,曾平反冤狱,救灾赈荒,深受百姓爱戴。明英宗时,瓦剌入侵,明英宗被俘。于谦议立明景帝,亲自率兵固守北京,击退瓦剌,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。但英宗复辟后却以“谋逆罪”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。这首《石灰吟》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。
参考资料:
1、 李世琦评注.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[M]. 呼和浩特: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 1996.01.第224-225页雁飞曾不到衡阳,锦字何由寄永昌。
鸿雁飞到衡阳就再也不向南飞,我的信怎么才能到达你的戍所永昌。
三春花柳妾薄命,六诏风烟君断肠。
我的命薄好似春天即将凋谢的花,六诏之地的风景想必也令人断肠。
曰归曰归愁岁暮,其雨其雨怨朝阳。
说要归来,可是一年将尽还没有回来;说要下雨了,可是天上却艳阳高照。
相怜空有刀环约,何日金鸡下夜郎?
我们曾经相约归期,可是赦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你的谪戍之地呢?
参考资料:
1、 胡传淮主编;陈名扬,岳敦云,李宝山,胡云柯副主编.遂宁风雅:现代出版社,2017.01:702、 胡晓明主编.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6.09:240-2413、 徐振邦选注.古代女子爱情诗选:大众文艺出版社,1998.07:331雁飞曾不到衡(héng)阳,锦字何由寄永昌。
曾:竟。衡阳,今湖南衡阳。衡山回雁峰在衡阳城南一里,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。锦字:妻子致丈夫之书信。典出《晋书》,窦滔妻苏氏思夫,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。永昌:杨慎谪戍于云南永昌卫。
三春花柳妾(qiè)薄命,六诏风烟君断肠。
三春:春天有三个月,孟春、仲春、季春,三春即指春天。妾薄命:乐府古题,内容多写妇女哀怨。六诏风烟:指杨慎戍地的风景。六诏,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,最后形成蒙巂诏、越析诏、浪穹诏、邆赕诏、施浪诏、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,统称“六诏”。“诏”为其首领的称呼。其中蒙舍诏因其地居其他五诏之南,又名南诏,至唐开元中统一六诏。
曰归曰归愁岁暮,其雨其雨怨朝(zhāo)阳。
曰归曰归:说要归来。其雨其雨:下雨。其:语助词,无义。
相怜空有刀环约,何日金鸡下夜郎?
相怜:又作“相闻”。刀环:刀头的环,因环、还同音,喻征人思归。金鸡:古代下诏书大赦时,在竿上设鸡,口衔红旗,以示吉辰。因其鸡头装饰黄金,故称为“金鸡”。后比喻为赦罪。夜郎:汉代西南地区一地方政权,此泛指西南边陲。
参考资料:
1、 胡传淮主编;陈名扬,岳敦云,李宝山,胡云柯副主编.遂宁风雅:现代出版社,2017.01:702、 胡晓明主编.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6.09:240-2413、 徐振邦选注.古代女子爱情诗选:大众文艺出版社,1998.07:331诗的首联描写希望寄书信给贬谪远地的丈夫,又担心无法送到;颔联描写诗人的哀怨,并设想丈夫思己之状;颈联化用典故,描写思念与盼归之情;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回家的期待。全诗哀婉动人,用典贴切自然,典雅含蓄。
首句“雁飞曾不到衡阳,锦字何由寄永昌。”是说相传北雁南来,不过衡阳,而云南永昌又在衡阳之南,音书更难到达。本欲寄信却说信无法到达,这是情感的一重压抑。思念丈夫之心日炽,诗人想到在这美好的春天,夫妻俩天各一方,纵使眼前风景如画,只是徒增感伤,离情别恨,让人愁肠寸断。
三四句“三春花柳妾薄命,六诏风烟君断肠”中“花柳”本是春天的象征,同时也因其美好易逝而常常与女性之命运联系在一起。常说花红易衰,红颜易老,都是薄命之叹。“花柳”“风烟”,都有美好易逝的特征,正是这种特征,让诗人格外感到时光的促迫,离别的久远,思念的铭心刻骨。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,一句写诗人自己之感,一句设想丈夫思己之词,有杜甫《月夜》“心也神驰到彼,诗从对面飞来”(清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)的笔法,更增一倍思念。
“曰归曰归愁岁暮,其雨其雨怨朝阳”句则是说明思念之深,盼归之切。这两句化用《诗经》,将盼归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诗句不单纯写天气,而是用这种别扭的天气比喻听说丈夫要归来,但每次都失望的情绪。这种情绪与黄峨要表达的情绪一致,将盼归表达得深沉、含蓄。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,自然而富有韵致,如同天造。
“相闻空有刀环约,何日金鸡下夜郎”是说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,只为守候丈夫的归来。一个“空”字,包含了诗人无限失望的情绪,而“何日”用反问的形式,表明没有期限,反问之中蕴含诗人深深的绝望;黄峨的猜想是对的,直到杨慎病逝,她才万里奔丧,迎得丈夫灵柩回乡归葬。
这首诗写得哀婉动人,读来似有哽咽克制之声,用典贴切自然,显得典雅含蓄。对于“其雨其雨怨朝阳”句,前人认为她有剽窃嫌疑,其实套用前人诗句在诗歌史上并不少见,宋人黄庭坚就有“点铁成金”“夺胎换骨”之说,关键是看用得是否贴切、自然,黄峨称得上袭旧弥新。
参考资料:
1、 胡晓明主编.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6.09:240-241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梦其人即病,病即弥连,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。死三年矣,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。如丽娘者,乃可谓之有情人耳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,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?必因荐枕而成亲,待挂冠而为密者,皆形骸之论也。
传杜太守事者,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、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。予稍为更而演之。至于杜守收考柳生,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。
嗟夫,人世之事,非人世所可尽。自非通人,恒以理相格耳。第云理之所必无,安知情之所必有邪!
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梦其人即病,病即弥连,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。死三年矣,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。如丽娘者,乃可谓之有情人耳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,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?必因荐枕而成亲,待挂冠而为密者,皆形骸之论也。
天下多情女子,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?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,一病就久病不愈,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。死去三年了,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。像杜丽娘这样,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。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,而且越来越深,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,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。活着不愿为情而死,死而不能复生的,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。梦中产生的情,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,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?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,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,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。
传杜太守事者,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、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。予稍为更而演之。至于杜守收考柳生,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。
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,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、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。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。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,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。
嗟夫,人世之事,非人世所可尽。自非通人,恒以理相格耳。第云理之所必无,安知情之所必有邪!
唉,人世的事情,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。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,所以常常用“理”去加以推究了。只是一味强调(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)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,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?
天下女子有情,宁有如杜丽娘者乎!梦其人即病,病即弥连,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。死三年矣,复能溟(míng)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。如丽娘者,乃可谓之有情人耳。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梦中之情,何必非真,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?必因荐枕而成亲,待挂冠而为密者,皆形骸之论也。
弥连:即“弥留”,言久病不愈。手画形容:指亲手为自己画像。见该剧第十四出《写真》。溟莫:指阴间。溟,同“冥”。荐枕:荐枕席。挂冠:谓辞官。密:亲近。形骸:形体,对精神而言。意谓肤浅之说。
传杜太守事者,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、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。予稍为更而演之。至于杜守收考柳生,亦如汉睢(suī)阳王收考谈生也。
嗟(jiē)夫,人世之事,非人世所可尽。自非通人,恒以理相格耳。第云理之所必无,安知情之所必有邪!
通人:学通古今的人。格:推究。
天山雪后北风寒,抱得琵琶马上弹。
曲罢不知青海月,徘徊犹作汉宫看。
天山雪后北风寒,抱得琵琶马上弹。
天山下雪之后北风凛冽,王昭君在马背上拨弹琵琶以抒哀怨。
曲罢不知青海月,徘徊犹作汉宫看。
一曲结束仍是痴痴仰视青海明月,还以为是汉宫月明。
参考资料:
1、 (清)朱梓.宋元明诗三百首:浙江人民出版社,1983年02月第1版:第316页2、 张展.各领风骚数百年:辽金元明清诗歌卷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4年11月第1版:第85页天山雪后北风寒,抱得琵琶马上弹。
聂仪部:名字待考。仪部:礼部的属官,掌管礼仪、祭祀、宴享等事务。明妃曲:乐府曲调名,写王昭君辞别汉富赴匈奴和亲事。明妃,即王昭君。天山:指祁连山。抱得琵琶马上弹:指王昭君弹琵琶以抒哀怨。
曲罢不知青海月,徘徊犹作汉宫看。
青海:青海湖,在今青海省内,代指匈奴之地。汉宫:汉朝时候的宫殿。看:看见,望见。
参考资料:
1、 (清)朱梓.宋元明诗三百首:浙江人民出版社,1983年02月第1版:第316页2、 张展.各领风骚数百年:辽金元明清诗歌卷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4年11月第1版:第85页天山雪后北风寒,抱得琵琶马上弹。
曲罢不知青海月,徘徊犹作汉宫看。
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。诗人借用了王昭君出塞的典故,却与以往借用此典的诗词大不相同,不以议论为主,却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再现昭君当时心中所想,深刻地诠释了“千古琵琶”的含义,发人深省。
诗的开始,粗线条地展示了边地的风光。铺天盖地的雪淹没了塞外绵亘不尽的群山,继雪而起的北风呼啸着,将大地可能有的一切吹伏在地……。“天山雪后”一句,用笔简洁,唤出的图景却是无限的。
就在这漫无边际的背景深处,一个坐在马背上拨弹琵琶的女子形象出现了。琵琶作为一种乐器,可以弹奏出缓急高低不同,如珠玉落盘、流水幽咽般的曲调,为此,它曾使唐代那位谪居江州的司马为之泪湿青衫。那么,在这首诗中,通过这个“抱得琵琶马上弹”的形象,将其中蕴含的真意展现出来。杜甫曾有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”的猜测,王安石则以“含情歌说独元处,传于琵琶心自知”作为交代。这些诗句,都是极高妙、极为人称颂的,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;不过,它们毕竟还有一个说不上是弱点、但总觉有些遗憾的特征——作了议论,下了判断。“怨语”也罢,“含情”也罢,都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昭君弹曲时的心事。
而在这首诗,诗人却不提昭君弹琵琶时作何想,重点落在“曲罢”——曲传达心志的琵琶弹毕,停弦驻马,昭君举目遥看,此际,青海头上的一轮明月,在她眼中变得朦胧了,变得与她在汉宫时所望见的月相似了,她徘徊在这样的月光下,流连难去……诗人看似在着力写这“月”,但“曲罢”二字一一昭君的错觉,不是时时皆有的,而是在弹罢琵琶后这一特定的短暂时间内所有的;换言之,她的错觉,乃是由弹曲而生。然而她弹曲时是何心事,诗人却不点出,意味深长。但诗人虽留下了意味,却不忙于下结论,这是他的含蓄处;而诗人虽不下结论,但他说昭君曲罢乃误以胡月为汉月,又暗示了他的结论,这是他的高妙处。这样的运笔,比之“怨语”、“含情”之说,虽缺乏下断语的胆力,知增长了“千古琵琶”的蕴含。
王昭君在咏史诗中是一个写滥了的题材,但这首既不写昭君之怨,也不写元帝无情,只写昭君身在异域不忘故国,也颇有新意。手法上一反咏史诗以议为主的写法,只描写昭君出塞后的弹曲与望月,通过将青海月当作汉宫月的误觉,突出昭君对故国的眷恋,全诗无一句议论而议论尽蕴含其中。
参考资料:
1、 代汉林.律诗绝句精品鉴赏:新疆人民出版社,2004.03:第446页2、 朱惠国.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:广东人民出版社,2002年07月:第128页